泊平江百花洲

泊平江百花洲朗读

吴中好处是苏州,却为王程得胜游。

半世三江五湖棹,十年四泊百花洲。

岸傍杨柳都相识,眼底云山苦见留。

莫怨孤舟无定处,此身自是一孤舟。

译文

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,为王事奔走我却得以纵情遨游。

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,十年里四次停泊在这百花洲。

我跟岸边的杨柳都互相熟识了.眼前的云山执着地把我挽留。

不要责怪这孤舟漂泊不定吧。我自己本来就是一只孤舟。

注释

平江百花洲:平江,府名,治所在今江苏苏州,百花洲是当地的一个沙洲。

王程: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。

泊平江百花洲创作背景

  作于1190年(宋光宗绍熙元年),杨万里在年初伴送金国贺正旦使北返,行船至平江停泊在百花洲时,感慨自己一生漂泊,写诗抒怀。

参考资料:

1、[宋]杨万里著.杨万里集:三晋出版社,2008:96

  开头两句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。平平叙事,颇有民歌风味。读来似乎是庆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游赏吴中佳胜,实际上却是为下文翻出感慨作势。“王程”二字已微露端倪。

  “半世三江五湖掉,十年四泊百花洲”。杨万里于1154(绍兴二十年)中进士,初授赣州司户,继调永州零陵萃,以后历任内外官职,奔走于江湖间,到写这首诗时,已经半世(指一个人的半生)之多;十来年间,因主程所经,曾四次泊舟于百花洲畔。这一联用秀朗工整之笔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羁旅的生活,其中含有身世之感,但调子并不沉重,毋宁说还带有一点悠然自赏的意味。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,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历的三江五湖,时间、空间都延伸扩大了。这一联在对仗上句法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,一是多用数目字成对,如“半”对“十”“三”对“四”“五”对“百”;二是上下句的句法并不同(下句的“泊”是动词,与上句的“江”为名词不同,五湖棹与百花洲也有所不同,平仄也不调)。这样一种对仗,表现出诗人的巧思,具有一种轻快流利、拗折错落的美感。

  “岸傍杨柳都相识,眼底云山苦见留。”颈联承“四泊百花洲”突出自己对这一带风物的熟悉。明明是诗人认得岸旁杨柳、依恋眼底云山,却故意将景物拟人化,从对面写来,说成是岸旁杨柳都认得自己,眼底云山也依依挽留。这样写,既饶情致,又不落套。诗人对此间风物的深情也更进一层地得到表现,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,诗人将主观的情感移到事物上,反过来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,使物我合一,浑然一体。

  “莫怨孤舟无定处,此身自是一孤舟。”尾联承“半世三江五湖棹”从眼前泊岸的孤舟兴感,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,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,要知道,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。上句先放开一步,下句却透过一层,揭示了事情的底蕴。这个结尾,将“四泊百花洲”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:身如孤舟,漂泊无定,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。

杨万里

杨万里,字廷秀,号诚斋,男,汉族。吉州吉水(今江西省吉水县)人。南宋杰出诗人,与尤袤、范成大、陆游合称南宋“中兴四大诗人”、“南宋四大家”。 ...

杨万里朗读
()
  • 寄题喻叔奇国博郎中园亭二十六咏…
  • 题刘寺僧房
  • 初二日苦热
  • 古风送刘季游试艺南宫
  • 四印室长句效刘信夫作呈信夫…
  • 正月三日宿范氏庄四首(其四)…

相关作品

耆旧已辽落,床前拜德公。人余柱下史,身是鲁灵宫。

杞宋文何在,齐梁运易终。吾犹及型典,信见剖鸿濛。

()

蜀客贫游晋,山川木落空。

军闲无虏寇,俗俭有尧风。

()

万境无声玉宇空,江山晃耀失西东。溶溶不夜梨花月,衮衮长春柳絮风。

儿女浅斟金帐酒,英雄方建铁城功。池边鹅鸭休惊扰,恐混军声耳为聋。

()

人事推迁可奈何,纷纷蝼蚁上南柯。功名频看匣中镜,岁月真如机上梭。

蜀魄有怀终陨血,寒鸦无力欲填河。坐深庭院浑忘倦,凉露沾衣感慨多。

()

龙河花下送师归,吴楚千峰一锡飞。到日亲朋如借问,乡心迢递宦情微。

()

仕路驱驰十载馀,一官名秩尚如初。铨曹留得唐资格,不但开元有圣书。

()